欧博官网-《足球教练员职称评价基本标准》发布,鼓励足球教练员扎根基层
《足球教练员职称评价新规落地 基层执教经历成评审关键》
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印发《足球教练员职称评价基本标准》,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足球教练员队伍建设迈入制度化、规范化的新阶段,新标准首次将基层执教经历纳入职称评价的核心指标,明确要求中高级职称申报者需具备长期服务青训、校园足球或业余俱乐部的经历,旨在通过制度引导鼓励更多优秀教练员深入基层,夯实足球人才根基。
打破唯成绩论,基层贡献成硬性指标
长期以来,足球教练员的职称评审多以执教职业队成绩、赛事名次为主要依据,导致大量教练资源向顶尖联赛集中,基层足球教育面临人才短缺、水平参差不齐的困境,此次发布的新标准明确提出“分层分类”评价机制:初级教练员需完成青训机构或校园足球基础教学实践;申请中级职称者须累计三年以上基层执教经验,并提交青少年球员培养案例;高级职称评审则需具备五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,且在球员输送、战术体系构建或教材研发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。

“基层是足球发展的土壤,没有肥沃的土壤,就不可能长出参天大树。”参与标准制定的专家组成员王建国表示,“新标准通过职称杠杆,让教练员在基层的付出获得制度性认可,从而解决‘职业队扎堆、基层无人问津’的结构性矛盾。”
强化专业能力,理论实践双轨考核
除基层经历外,新标准对教练员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,申报者需通过足球理论、运动生理学、体育心理学等模块化考试,并提交实战指挥分析报告,值得注意的是,针对青训教练的专项考核增设“球员长期发展评估”环节,要求教练员证明其执教对球员技术、心理及职业规划的持续性积极影响。
中国足球协会技术总监李明指出:“一名优秀教练不仅是战术大师,更是人才培养的工程师,新标准强调‘过程性评价’,避免因短期成绩忽视长期价值,一名带领业余球队闯入全国青少年锦标赛八强的教练,其职称评审优势可能超过某些职业联赛保级队教练。”
基层反响热烈,配套政策亟待跟进
新规发布后,在地方足协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及社会青训机构中引发广泛讨论,北京市海淀区青少年足球教练张伟坦言:“过去基层教练职称晋升难,很多同行被迫转行,现在制度给了我们希望,但关键要看落实——基层教练的待遇保障、培训资源能否同步提升?”
对此,体育总局相关负责人回应,将联合教育部门、财政部门研究制定配套措施,包括基层教练员岗位津贴、国际研修机会倾斜等激励政策,计划在河北、四川、江苏等足球改革试点省份率先建立“基层教练员发展基金”,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教练员培训。
与国际接轨,长效培养机制初现雏形
纵观足球发达国家,基层教练队伍建设始终是青训体系的核心,日本足协将教练员资格与社区俱乐部绑定,德国则要求职业队教练必须从青训岗位起步,此次中国推出的新标准,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,进一步凸显本土化特色:在少数民族地区、农村学校执教的教练,其职称评审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,侧重考察足球普及贡献。
北京体育大学足球学院教授陈晓霞认为:“新标准不仅是职称评审改革,更是足球人才培养路径的重构,它推动形成‘基层沉淀—职业晋升—反哺基层’的良性循环,若能持续优化,有望在十年内缓解中国足球青训‘教练荒’问题。”

展望:从制度到文化的深层变革
《足球教练员职称评价基本标准》的出台,被视为中国足球改革“从赛场走向课堂”的关键一步,其意义远超职称评审本身,而是通过价值导向重塑足球教育生态:让扎根基层的教练员获得职业尊严,让默默无闻的青训工作得到社会认可,最终推动足球运动从“急功近利”转向“厚积薄发”。
正如前国脚、现青训教练孙雯所言:“足球是一场马拉松,教练员就是陪跑员,新标准让我们看到,国家真正开始重视那些在起跑线上默默耕耘的人。”随着政策细则逐步落地,一批兼具专业素养与教育情怀的教练员或将涌现,为中国足球的未来注入更持久的力量。